郑州有延绵不绝的城市资源,焦作有年复一年的自然风光,两地都有底蕴深厚的文化支撑,就有一切相融的可能。
这其中,沿陇海等区域发展主轴、郑焦功能联系廊道以及现代产业城镇密集带,让焦作的“轮轴作用”日渐凸显。
如果说焦作与郑州大都市这个大课题“轴”上了,那么《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所说的“三带”,更是与焦作有着不解之缘。
比如黄河文化生态带,焦作身在其中,当仁不让,除此以外还有嵩山—太行山区文化生态带,更是依照焦作而量身定制,至于农区田园文化生态带,也是焦作最为叫座的压轴戏。
由此一来,三轴加三带,实际上冥冥之中就已经把焦作的命运与郑州大都市的发展紧紧捆在了一起。
《地盘》的该系列文章,都是围绕《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展开的。
规划确立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其他各城市都要全面对接郑州大都市发展规划,找准在区域发展大局中的坐标定位。
随着郑州、焦作关于《快速推进郑焦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和产业、旅游、养老、人才、卫生、干部交流等六个专项合作协议,郑焦融合发展进入了全面“加速期”。
焦作与郑州地缘相连、产业相关、经济相融,无论是养生、旅游、休闲还是交通、物流,两座城市总能在“交集交汇”中找到最佳结合点。
近年来,焦作围绕推进郑焦融合发展,提出借势郑州、错位郑州,积极构建“一枢纽、一中心、两新城、两走廊、三平台、四绿带”发展格局,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区域地位加快提升;郑焦城际铁路、桃花峪黄河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基本形成郑焦半小时交通圈,瞬移了郑焦时空距离。
焦作与郑州航空港实现战略合作,郑焦空间、交通、产业等领域融合发展“多点开花、聚线成面,已具备往“深”处融合的基础和条件。
当前,郑焦已经到了推动交通一体、产业协同、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加快商务、金融、通信、物流、人才、科技等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地融合的新阶段。
与新乡一样,焦作与郑州一河之隔,但这个“河”慢慢的变成了最大的瓶颈制约。推动郑焦深层次地融合,“过河”是实现两市交通联接,加快打造郑焦综合交通体系的前提。
目前,焦作正围绕打造以高铁、跨黄河大桥为支撑的郑焦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建设,与郑太高铁行成“十”字形网状布局。
通过以上的联通,进而形成两地多点直达、线线畅通的交通网络。焦作所有的这些努力,有效地打通郑焦之间的“天堑”阻隔,为郑焦“跨河”融合“铺平道路”。
这几年,焦作正在以交通体系和“南北新城”为依托,全力打造黄河北岸及南太行产业经济带,构建郑州大都市区北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开拓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
郑州这座城,最缺乏山水风光,恰恰焦作山水深得大自然的造化,南北兼长,雄秀双绝。
八百里太行至此轰然横断,陡起一挂挂险峰绝壁,切下一条条深峡幽谷。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峰林峡、青龙峡五大峡谷景观共同组成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闻名遐迩,置身其中,犹如步入了一座雄伟神奇的地质宝库,又像走进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山水宝典。
焦作山水文化的厚重积淀和无穷魅力,正在吸引慢慢的变多的郑州人聚此,短则周末游,甚至长期到此游玩。
当少林和太极成为河南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郑焦的融合,实际上早在冥冥之中就已注定。特别是源于温县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已响彻中华大地。
焦作是魏晋贤哲“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以及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的明代“布衣王子”朱载堉等众多历史背景和文化名人的诞生地和生活地,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涵养,会令郑州人欲罢不能。
按照这个节奏,依托沿山沿黄旅游资源,郑焦山地生态休闲养生度假游、黄河文化风情游、南水北调生态文化游、中国功夫之旅体验游等精品沿山沿河天然布局,“云台山—嘉应观—陈家沟—少林寺”旅游发展走廊一旦形成,必将进一步加快两市文旅产业跨区域深度发展。
彼时,两地将发挥各自的旅游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客源优势,推动太极拳“携手”少林拳、云台山“并肩”嵩山。
随着我国加快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将成为焦作未来发展的一大支撑点,郑州人在焦作的山水间养老,也会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焦作正在加快建设陈家沟太极产业新城,强力推进云阶康养小镇、保和堂(焦作)产业园等重大康养业项目,正在全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文化康养业引领基地。
据媒体公开资料,焦作已经与阿里巴巴实现战略合作,将共同打造集竞技比赛、体育健身和衍生产业于一体的“功守道”赛事。同时,与张艺谋团队成功签约,启动了《印象·太极》大型实景演艺项目。
郑州有延绵不绝的城市资源,焦作有年复一年的自然风光,两地都有底蕴深厚的文化支撑,就有一切相融的可能。焦作将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定位为在中原城市群,实际上也是看中了与郑州相互的匹配。
郑州城市发展的优势,配上周边城市的产业资源,大郑州都市区才算是插上腾飞的翅膀,也有了一飞冲天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