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丹丹来自单亲家庭,爸爸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姐弟俩。得知丹丹每天早起为弟弟做饭,老师们就利用周末帮她包好速冻水饺。全校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占七成,考虑到像丹丹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为帮助更多孩子,荣成市第十二中学自发成立“寻梦家园”服务队。
殷慧超是机电专业教师,每次出门经常有邻居问“家里热水壶坏了,能不能帮我修一修”“灯具不亮了,能不能给修修”……随着这种需求的增长,他便有了义务帮居民维修家电、检测电路安全的想法,随后就在威海市水产学校组织成立了“一修哥”家电维修志愿服务队。
上述两支服务队受众不同,却隶属于同一个组织——“荣老师”志愿服务团队。这里的“荣老师”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群人的代号。他们之中95%以上是老师,服务场景往往出现在社区里、大街上,甚至是田间地头。当教育发生在校外,会带来什么?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前往山东荣成进行揭秘。
荣成市外来务工子女有1.7万多人,家长大多从事冷藏、建筑、捕捞等工作,为了在“周末课堂”托管好这群孩子,石岛湾、成山、好运角等7支“荣老师”志愿服务团队,勇敢地承担起了这项艰巨任务。
8月份的一天,在荣成市北环社区,“一修哥”殷慧超和小组成员正埋头修理居民家里头的“大件小件”。一位老奶奶不一会儿就收到了自家的电热水壶,看着维修好的家电又送还到自己手中,她紧紧地握着一位“红马甲”的手说,“谢谢谢谢,终于又可以用了。”
两年以来,“一修哥”家电维修志愿服务队常常会出现在北环社区、康平社区、台上社区、府新社区及其周边地区,累计帮居民维修了50多台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大家电,以及六百台电风扇等小家电。以至于后来每次见到“红马甲”,叔叔阿姨们都会热情地喊“一修哥来了,一修哥来了”,“一修哥”就这样演变成了对殷慧超们的专属称呼。
殷慧超是威海市水产学校的老师。得知他教机电专业,经常会有小区居民把坏了的灯具、遥控器及电水壶送上门。随着这种需求的增长,殷慧超就想组织一支教师志愿服务队,专门从事家电维修或电路安全检测。在居民的热切期盼中,“一修哥”家电维修志愿服务队于2020年11月正式成立。
一次,“一修哥”在做入户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的时候,有居民反馈家里水晶灯坏了,找维修师傅上门却没能维修成功,想请他们帮着看看。殷慧超回忆,水晶灯悬挂位置高,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晶,这给查找问题增加了难度,“我们的教师志愿者爬梯子上去发现,水晶灯出现的问题不多见。于是通过种种现象推测实验,最终解决了水晶灯的闪烁问题。”
“有位居民搬来个电冰箱,由于症状比较特殊,老师们很少遇见,于是就搬回学校进行‘专家会诊’。”殷慧超介绍,为维修好这台电冰箱,团队找来了三位不同专业的老师,“当时讨论得比较激烈,有老师说这里有毛病,也有老师说那里有问题,检测完发现都不是。后来经过一轮轮分析尝试,终于把症结找到了,电冰箱又能正常运行了。”
“你们水平太高了,我们花钱都没维修成,你们零部件没换就给解决了。”每每被居民们夸赞,“一修哥”们都觉得满足,但他们也有维修失败的时候,“因为年久失修,当我们把维修失败的家电退回到百姓手里的时候,他们也会说:还是要谢谢你们。修不好没关系,你们也尽力了。”
给居民维修家电的过程,也让15位志愿者老师的教学案例变得鲜活。举例来说,家电维修对应的课程是电子技术,老师课上会把维修中的难题讲给学生,有时还会现场操作演示。而“一修哥”们的经历,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学生。
“学生对维修东西非常感兴趣,其中几个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志愿服务。在活动现场,学生们能维修的家电就自己维修,自己办不了的就求助教师。”殷慧超观察发现,两年下来,学生们的技能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常见的家电损坏处理,一下子就能找到症结所在。”
如今,“一修哥”家电维修志愿服务队已经由最初的5人发展成了35个人,每逢出现在社区里,叔叔阿姨甚至是小朋友总会喊上句“一修哥来了,一修哥来了”。听到这里,殷慧超心里暖暖的,“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从教师转为志愿者是无缝衔接。在教给学生用电知识的同时,反过来能普及给居民一些安全用电常识,也算教师身份的延伸了。”
化身志愿者的荣成市滕家镇第三十二中学教师于丽晓(中),正为村民们讲述英雄的事迹。
于丽晓是荣成市滕家镇第三十二中学的老师,她的另一重身份是“红色先锋”宣讲团首席宣讲员。学校位于郭永怀烈士的家乡,因为打心底里感佩郭永怀的事迹和为祖国所做的贡献,于丽晓就利用课余时间承担起了义务宣讲员的使命。
“我是被郭永怀这位家乡英雄的事迹所感动的,感佩于他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下定决心要把他的事迹讲给荣成的每一位老百姓听。”最初,于丽晓在荣成市郭永怀事迹展览馆当义务讲解员,可陈列馆面向的人群毕竟有限,因此在“红色先锋”宣讲团成立之初,她就毫不犹豫地加入进来,“我宣讲的地点不固定,曾上过机关,进过企业,去过革命故居,也到过田间地头,甚至坐上了老百姓的炕头。”
三年来,于丽晓的宣讲次数超百次,郭永怀烈士的事迹也在不同场合讲了上百次。虽然故事了然于胸,但每次宣讲前,她都要对着镜子反复练习,通过看视频回放纠正不和谐的手势动作和表情。
每次宣讲英雄事迹,于丽晓注意把干巴巴的理论宣传内容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只有接地气,百姓才能听得进去,“给机关干部讲,理论性较强,语言更严谨。但坐上热炕头给百姓讲,就得说着方言拉家常。”
一次,于丽晓和往常一样坐上炕头和大爷大妈拉家常,相互间熟络起来才开始讲英雄故事。在讲到动情之处的时候,三个人已经泪流满面,“等我宣讲完,大妈和大爷拉着我的手说:闺女,你啥时候再来?讲得太好了,我们都没听够。”
就在于丽晓准备离开的时候,大妈追上来问“我们家有白菜你要不要,自家养的鸡下了蛋你要吗”,“大爷大妈听完故事很受感动,想为我做些什么。我们当然不能收百姓东西,但他们给出的这种反馈,让我心里非常温暖。”
于丽晓的宣讲场所不是在田间顶着骄阳似火,就是抵御着冬季严寒哈出圈圈热气。有时没有扩音设备,她就扯着嗓子在露天的街头巷尾讲解,“我讲得用心,大家听得也认真。每当百姓朝我竖大拇指的时候,就是我收获最大的时候。”
看于丽晓忙得热火朝天,身边人不禁好奇问道,“你的本职工作就够忙了,不利用周末休息却到处宣讲,图个啥?”
每每听到这样的疑问,于丽晓总是莞尔一笑,“我是个渺小平凡的人,不为自己获得什么利益,只想在我能接触到的范围内,把英雄事迹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都可以感觉到英雄精神的感召。”
靠着于丽晓和其他宣讲团志愿者们的带动,“红色先锋”宣讲团每年都能吸纳到一群志同道合、喜欢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加入,宣讲团的规模也由最初几个人发展到了五六十人。志愿者们相信,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在当地形成百花齐放的效果。
针对外来务工家庭都会存在的习惯养成、亲子沟通等问题,“荣老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起了公益宣讲。
如果说前面两支服务队是给社区居民提供方便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后续采访的另两支团队则是对学生及家长的引领。
荣成市第十二中学坐落在寻山街道办事处城后村,70%以上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刚开始,有老师了解到班上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小姑娘,由于爸爸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姐弟俩的起居,生活的担子大都压在了小姑娘的肩上,女孩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为弟弟做早饭。
“了解到这个情况,校领导就组织老师周末到学生家进行陪伴,帮着收拾卫生,把包好的水饺馄饨放在冰箱里冻着。”荣成市第十二中学教务副主任、“寻梦家园”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王美玉最初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进来,“之后考虑到像丹丹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留守儿童尤其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因此学校就把活动扩大到了‘寻梦家园·和悦成长’的志愿服务中来。”
据王美玉回忆,“寻梦家园”志愿服务队每周六在几个社区同时开展活动,“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参加,现在全校70位老师都加入进来了,不少家长也踊跃报名,队伍正不断壮大。”
由于学校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比较多,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性格非常敏感。其中,一个男孩长期在老家与爷爷奶奶生活,被接来荣成之后,与父母的对立情绪严重。比如,当孩子听说“爸爸回来”的时候,他甚至会跳窗跑。
在男孩升入初中后,“寻梦家园”志愿服务队组织了“亲子共成长”活动,特别邀请这位男孩的父母参与进来。经过近两年时间,原本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缓和多了。王美玉认为,有些改变可能不会立即发生,但经过潜移默化的浸润影响,总有一天会让这个家庭受益的。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姜大鹏是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同时也是“新时代·新父母”家庭教育服务队的负责人。2018年以来,他和团队里的150名志愿者利用家庭教育专业相关知识,关注乡镇留守儿童家庭、引领家长阅读家庭教育类书籍。
“新时代·新父母”家庭教育服务队的负责人姜大鹏正对家长们做家庭教育讲座。(资料片)
一次,姜大鹏和小组成员在荣成市第三十二中学做讲座,分享主题是“叛逆期不是孩子的错”,“叛逆是孩子发展到青春期的正常现象,父母应该用一种正确方式面对沟通。”讲完课之后,一位年级主任拉住了姜大鹏,“有位家长听完讲座特感动,他本身脾气非常暴躁,对孩子非打即骂。但通过这次宣讲,他明白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会极度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从而认识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当。”
原来,这位父亲的做法与生活经历相关。当初,他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他,因此长大之后,他延续的还是当初父母教育自己的那套方法。而这次家庭教育讲座,在不经意间戳到了这位父亲的痛点,他知道该怎样做了。
回到家后,每当和孩子发生矛盾冲突时,这位父亲都会想想家庭教育讲座上咋讲的,开始注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一段时间下来,父子俩的关系明显缓和了许多。
“当老师看到孩子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如果单纯从孩子的方面出发,可能效果并不明显。但如果做好家庭教育,可能就解决了亲子关系里的很多问题,这是个持续性的事情。”姜大鹏透露,以前进行家庭教育宣讲,大家都是各自为战、不成气候,“转变发生在2020年,当局里真正统一指导以后,我们的团队规模才逐渐壮大起来。”
最早,荣成市有77支教师志愿服务团队,那时教师志愿者往往在商场和高铁站清理卫生及疏导交通、指挥过斑马线。后来有教师意识到,这些工作大部分人都能做,如何利用专业素养服务荣成市民呢?“荣老师”志愿服务团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王祖方是荣成市教体局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副科长,他同时也是荣老师志愿服务总队负责人。据他介绍,由荣成市教体局牵头,各学校前来认领所有涉及教师专业的项目。经整合,志愿服务分队由最初的77支变为45支,以学校为单位满足社会需求。其中,“寻梦家园”志愿服务队、“红色先锋”宣讲团等都隶属于“荣老师”志愿服务总队。
志愿服务的初衷是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比如带学生在劳动实验基地采摘种植。但慢慢地,老师们面对的已经不单单是学生了,社会上大部分市民也有需求。比如,老年大学就非常需要舞蹈绘画方面的指导,因此经常邀请教师志愿者前来,教老年人唱歌、跳舞、学乐器。此外,现在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家里孩子没时间悉心指导,教师志愿者就帮他们学会操作,教给他们怎样发语言、怎么购物、怎样付款。
王祖方透露,绝大多数志愿者非常愿意参与进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年志愿服务时长在200小时之后,“教育是个认真的事业,志愿服务就是课堂上的一种延伸。刚开始觉得挺累挺困难,但当我们真正把活动做起来,社会也对我们教师给予了很多肯定。”
其实,早在去年11月份,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曾专访过荣成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志刚。据他介绍,荣成教育长期处在全省领头羊,特别是从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投入30多亿元实施校舍提升工程,使城区和农村在硬件设施上没什么差距了。
“荣成的教师队伍特别好,每一位教师都发自内心的无私奉献。不管是上课的精神情况,还是课后对孩子的辅导托管,甚至是双休日的家访,我们老师真把学生当成自家孩子对待。”刘志刚说,为鼓励老师,荣成还设立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基金”,甚至有爱心企业捐资上千万元,这也体现了社会对荣成教育的认可。
当荣成教师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呢?此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也采访到了荣成市教体局副局长刘忠伟。
“荣成历来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荣老师’志愿服务团队也是全心全意回报社会,充分的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助力美丽荣成建设,营造了更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刘忠伟透露,“教师志愿者的付出,市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近两年,全市教育社会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价值2000多万元,全心全意支持教育事业高水平发展。”
据荣成市教体局副局长刘忠伟介绍,“荣老师”志愿服务团队中的志愿者,有95%以上以上是荣成当地教师,“荣成当地有6000多名教师,志愿加入‘荣老师’志愿者团队的教师人数就有5900余人。”
荣成是全国信用建设城市,“荣老师”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信用城市建设相结合,推动信用城市建设长效、持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以来,荣成市共有近600位老师获得3A奖励,近1000位老师获得2A奖励,他们先后享受到了子先入学、减免水电费等各种待遇。
如今,“荣老师”的身影依旧活跃在大街小巷,继续践行着“红马甲”约定,他们要让慈善与公益成为最美的教育。